狹葉劉寄奴(narrow-leaved ragwort)源自南美,在歐洲中部廣泛分佈

   來自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Ingolf Kühn和Sonja Knapp博士通過研究發現,為了與本地植物競爭,非本地植物會進化出一套特殊的策略,這其中就包括繁殖策略的不同。這一研究結果為如何在生態系統中區別 出本地與非本地種提供了依據。學者目前正就這一區別是否站得住腳而爭論不休,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些植物是否能夠適應人為環境。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由於本地與非 本地種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,因此對它們進行區別對於理解現代生態系統極為關鍵。
  Ingolf Kühn和Sonja Knapp博士為了搞清楚這一議題,檢測了一些因素在影響本地與非本地種植物的區別。他們利用了BiolFlor生物-生態數據庫中德國植物群的特徵數 據,這其中包括3600多種本地及引進的蕨類和開花植物種類。他們比較了如壽命、授粉策略、棲息地等特徵,並將其與一類指定的物種進行頻率比較。研究結果 顯示,在引入種中這些特徵出現的頻率受其他策略的影響要較本地種高。Sonja Knapp說,引入種由於開花較晚而受益,而開花時間卻不是影響本地種的一個因素。引入種通常會選擇在10~12月開花,這一時間本地種已不再開花,因此 那些授粉昆蟲就只能幫助引入種傳粉,另一些無法通過昆蟲充分完成授粉的植物,如紫菀屬和菊科,能夠自我傳粉以保證繁殖。
  對於本地植物而言,能佔領不同的棲息地是它們的優勢,如同時佔領森林和低地,而對非本地種來說,這卻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,因為它們完全不需要去佔 據如此多的棲息地來保證生存,它們能夠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極度成功。在德國出現的引入種,它們對於農業環境及城市環境的適應都非常順利,這保證了它們的成 功。非本地種在最初都會與本地種就棲息地進行競爭,多數情況下,非本地種都會取得勝利,許多引入種對生態系統危害都不太大,但約有1%的引入種極具侵略 性,這意味著它們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及本地種造成極大威脅。
  因此,研究者仍相信,本地種與非本地種之間的區別明顯且非常重要,Ingolf Kühn說,500年的時間對於進化來講不過是一瞬,由於本地種與非本地種存在差異,它們不應該被同等考慮,尤其是對引入種危害的判斷,還需要考慮到它們的起源。

 (本文轉自techbbs科技縱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iubo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